1、管理方面
市场机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。施工、建设、监理、设计单位习惯于现浇的模式,对后续的工作,有问题才解决,对质量的预控能力不足。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与现浇部分融合度不高;施工单位对构件综合性能缺乏相应指导能力,统筹不足;而构件厂缺乏对产品的综合设计能力,对预制构件的节点连接基础研究不够深入;对节点连接、抗震等考虑不周,导致产品被动适应市场,对装配式发展形成严重的障碍;构件拆分需要提前进行,拆分不合理对项目的经济性、顺畅性以及Z终的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,而目前的市场难以与之很快适应。
质量责任界面有待进一步理清。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生产综合管理规范缺失,参建各方相关管理职责、制度,管理工作标准、流程不够明确。装配式建筑需要各单位紧密配合,正由于市场运行机制方面,设计、施工和构件企业、深化设计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,导致质量责任界面不够清晰。如出现渗水现象,责任是设计、施工还是构件厂,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确认方式。
管理体系难以很快与之适应。装配整体式工程,对项目的整体性和管理的协调性要求很高,这对相关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而目前的管理体系,仍处于“现浇”管理阶段,在设计、构件生产、施工前后之间缺乏整体的思维和管理方法,管理体系需要结合 BIM 技术、智能化管理等手段,进一步提升。
2、技术方面
技术缺乏系统性、整体性。装配整体式住宅质量难保障,不仅是预制构件的组装问题,还涉及如水电安装配套技术、运输工具、吊装技术、固定连接技术等
诸多因素。这些技术虽然现在已经成熟,但是,更需要的是这些技术的集成和配套,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,影响了配件、配品的标准化和配套技术的集成,阻碍了质量的提高。
配套的规范标准体系仍缺失。在现场实际操作方面,现行的安全专业技术标准与装配整体式施工结合仍不足,在安全防护、模板支撑、脚手架、机械机具管理等方面仍不健全。装配式的质量检查、验收和管理不少是套用现浇结构。如对套筒连接仍缺乏完善的检查手段,对灌浆密实程度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检查手段。
3、设计方面
技术缺乏系统性、整体性。装配整体式住宅质量难保障,不仅是预制构件的组装问题,还涉及如水电安装配套技术、运输工具、吊装技术、固定连接技术等
诸多因素。这些技术虽然现在已经成熟,但是,更需要的是这些技术的集成和配套,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,影响了配件、配品的标准化和配套技术的集成,阻碍了质量的提高。
配套的规范标准体系仍缺失。在现场实际操作方面,现行的安全专业技术标准与装配整体式施工结合仍不足,在安全防护、模板支撑、脚手架、机械机具管理等方面仍不健全。装配式的质量检查、验收和管理不少是套用现浇结构。如对套筒连接仍缺乏完善的检查手段,对灌浆密实程度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检查手段。
4、预制构件及运输
预制构件质量和供应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。相对于现浇体系的混凝土,预制构件可供选择的厂家比较少。预制构件具有结构形式复杂、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高、预埋件和预留孔的数量多等特点。现在在上海大规模推广装配式住宅的情况下,很多转产的企业模具质量很难保证,现阶段还无法实现误差从“厘米级”到“毫米级”的跨越。同时在某些工地预制构件还存在构件标识不清楚、粗糙面设置不到位、钢筋留置不规范等问题。
高效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。物流系统对装配式推广相当重要,高效的物流系统可以保证构件及时供应,减少二次搬运,减少预制构件的损坏,降低运输和安装成本,提升安装效率,对提升装配式的Z终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当前,物料运输系统还不够发达,不当的放置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损坏还比较多,构件厂、运输过程和施工现场的衔接还不够,运输成本还比较高,不少项目出现构件来了没处放、安装时构件放置的位置、次序影响安装和施工进度,施工效率不高。在实践过程中,浦东不少项目通过制定构件供应计划、并与施工方案紧密结合,对预制构件采用“用一层备一层”,即现场备足一层预制构件,以备构件供应不上使用。随着运输和现场的衔接越来越顺畅,一些项目可以做到预制构件到现场直接吊装和安装,有效减少构件现场堆放和二次搬运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运输和安装效率,保证了构件的安装质量。
5、施工方面
节点及灌浆施工不到位。一是结构结点处钢筋穿插数量多,易打架,施工中不能准确实现设计对钢筋位置的要求,造成有效高度降低、保护层厚度不一、钢筋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、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等问题,影响结构的功能。二是钢筋混凝土成型中常用的模板多次使用后板缝较大,易漏浆,尤其结点处模板连接更为困难,难以保证结点尺寸,漏浆更突出。其结果是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、麻面、露筋,甚至出现大的空洞。三是结点处由于钢筋密集,振捣尤为困难,易使结点处的刚度和强度降低;四是灌浆不够密实。现场灌浆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分仓缝的情况不少,灌浆密实度难以保证。
抗裂、防渗等措施不力。如预制板沿钢筋方向产生竖向裂缝、安装完毕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裂缝等;预制外墙板等处的防水薄弱点渗水等质量通病依然存在;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孔洞未有效封堵,为日后给水的渗漏提供了大量的空间。
6、现场监管方面
监理、监督措施有缺位现象。采用预制构件,要求监理单位采取驻厂监造、巡回监控的方式,但现实是,由于构件供应紧张,实际监理很难到预制构件生产单位对构件生产质量进行管控。由于装配式建筑不像现浇,在混凝土浇筑前监督人员到现场,对是否符合图纸和规范要求,可以“一目了然”,而装配式建筑缺乏这样的质量控制点,比较分散、隐蔽,总体监督检查困难,短时期内监督人员很难适应。
7、人力资源方面
目前不少开发商缺乏熟悉装配式管理流程的项目负责人,设计单位缺乏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系统总体集成的“总设计师”,施工单位缺乏与现场管理相适应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,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流程不够熟悉,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更是紧缺,熟悉装配式问题和流程的监督人员仍非常有限。
山东钢结构工程一站式配齐服务基地,联系电话:19806033222